为引导社会各界缅怀英雄烈士、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汉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动员各界志愿爱好者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利用新媒体宣传英烈感人事迹,展示烈士遗物和家书等史料,展播红色经典影视文化作品,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撰写纪念文章、宣讲红色故事、创作文艺作品、歌颂英烈微视频等形式,大力营造崇尚英烈、学习英烈、致敬英烈、关爱烈属的社会风尚。
按照总体安排,第三期汉台区“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之红色故事宣讲展播活动推出安丽华同志朗读的红色故事《失踪的17岁少年》,敬请大家欣赏。
1933年的秋天,西郊刘台村(今汉台区龙江街道)刘烈青家的二儿子突然失踪了,谁也不知这位十七岁的少年究竟去了哪里,全家上下焦急万分。父亲刘烈青托请亲戚装扮成卖水果的小商贩,几经周折,终于在城固毕家河的街头上发现,一面墙上贴有一张已撕掉一半的布告,还未撕掉的那半边上,残留着被杀害者“刘永庆”的名字,一家人这才得知,刘永庆已经牺牲了。
永庆自幼入风岭寺小学读书,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深受师长、同学们的赞赏,被保送到陕西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城固师范学校前身)求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抗日爱国热潮。汉中各界人民,特别是各校师生热烈拥护,在中共陕南特委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宣传运动,反对反动当局对日妥协的不抵抗主义政策。此时,正在五师求学、年仅十五六岁的永庆,在该校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积极投身于抗日爱国学生运动。永庆虽然年纪小,志气却很高,又很能吃苦,他经常号召同学们一起四处奔波,广泛散发传单、进步刊物等,张贴激情高亢的宣传标语,为的是能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
从1932年4月起,永庆多次跟随五师的进步师生上街游行示威,要求当局抗击日寇、收复失地,并与反动势力开展了激烈斗争:驱逐南郑(今汉台区,下同)县长温天伟、捣毁国民党南郑县党部、痛打南郑县公安局长淡栖山和南郑县中反动校长彭俊卿……哪里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每一次战斗永庆都冲锋陷阵,经受了血与火的斗争考验。为了支援地下党和农村武装斗争,永庆主动和黄琼珠、黄素梅、王华珍等人联合起来,以办暑期补习班的名义四处奔走,筹得了捐款600多块银元,全部交给了地下党组织,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经过学生运动几次大的斗争考验,永庆表现积极,政治上逐渐成熟,经同学何宪章(中共党员)的帮助,1933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刚刚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永庆就接到了组织交给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抽调他们一批学生到北山慰问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永庆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早早做起了准备工作,下定决心定要圆满完成任务。这年夏天,永庆和王明富两人结伴一同来到王华珍家辞别,问他们到哪里去,永庆咧嘴一笑,什么也没有说,只留下白鞋一双、白斜布长裤一条、黑框眼镜一副,交由王华珍保管。多年后,王华珍回忆起这一幕不禁泪目:“没想到那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永庆一行到达北山后积极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宣传慰问工作,由于他年龄小办事却沉稳机灵,十分惹人喜爱,大家都很欣赏这个“小鬼”。8月中旬,中共陕南特委决定正式派永庆到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大队担任政治宣传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只可惜少年英杰还未尽情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8月底因公干回汉中,途径城固毕家河时,便被驻防的国民党38军第51旅一〇二团警戒连逮捕,生生活埋在毕家河口,英勇牺牲,时年十七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夜换新天”,这位年轻的少年,短暂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虽死犹生。汉中解放后,1957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刘永庆烈士证》为03587号,其正文曰:“查刘永庆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发给此证,以资纪念,主席毛泽东。”
(朱丹整理)
选送组织:汉中市志愿者朗诵阅读委员会
汉中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